header
space
space
笑谈戏棚内外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的头炮,在农历新年前和大年初一,於未来的戏曲中心所在地,为市民上演四场大戏,名为「西九大戏棚」。

戏棚不单是数百名观众的看台,也是一个数百名有份参与者的综合表演大舞台。无论是工作人员丶乐师丶服饰人员和老倌,还是竹棚师父,都是一个表演身手的好机会。

粤剧戏棚历史悠久,梨园故事又特别多,所以西九管理局有幸邀请香港八和会馆副主席阮兆辉「辉哥」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吴凤平博士,与表演艺术行政总监茹国烈,谈谈一些有关戏棚内外的有趣事。

吴: 吴凤平博士
阮: 阮兆辉
茹: 茹国烈

Graham at APA
Graham at APA
Graham at APA

茹: 首先多谢两位前辈大驾光临,与我们温故知新,展望将来。辉哥,你做棚戏都已经超过五十年,究竟香港为何有棚戏的出现?

阮:  戏棚一向有供神庙会,凝聚乡亲的作用,戏棚主要在沿海附近发展,因为渔民以前没有收音机和雷达,他们出海随时一丶两个月不见岸边,每次出海都有风险,故渔民会捐很多钱做神功戏求天后,亦因为戏班与红船的传统关系,因此戏班仍保留着很多船家的语言,例如开身,闸水等...

茹: 戏棚是岭南特色,特点是灵活多变,因地制宜,可大可小,可以在家里搭,也可以在山边海边…

阮: 以前地方又多又大,大户人家的庭园很大,所以可建成很大的戏棚,这情况现代人可能较难想象…

茹: 那就像红楼梦描述的一样。

阮: 所以棚戏丶神功戏,其实也是街戏,只要有两行车路,便可霸一半搭棚演戏,然後一条路行车。

茹: 我见过最小的戏棚是在彩虹邨砰石附近…

阮: 更小的可能是跑马地黄泥涌道马场边的公园,每年一次搭棚演戏。

戏棚似红楼梦、莎士比亚?

阮: 很多人都知道以前有男棚丶女棚,也有男班丶女班分开演,但可能不知道观众也要分开坐。男棚和女棚中间流一条通道,两边是有厢房,中间有舞台,上面坐,下面企,十分热闹。

茹: 好似莎士比亚的时代一样...

阮: 所以古今中外都有,表演的理念相同,这种形式现仍保留於潮州戏棚。

吴: 我知道廿年前邹凤鸣曾在榕树头做棚戏。

茹: 还有佐治五世公园神功戏,正是我们今次西九大戏棚附近。今次我们构思的戏棚,可以坐800人,香港市区很久没有做大型棚戏,应可吸引平时不看大戏的人,无论是游客丶还是喜欢看表演的观众。此外,我们刻意选择在未来的戏曲中心的会址搭棚,一方面配合西九的规划,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可以继续推广这项在以前丶现在和未来都一样富有特色的传统。

吴: 戏棚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文化体验,因为棚戏可以是一个核心,看飘色丶舞龙舞狮丶面粉公仔的周边活动,热热闹闹,不单为街坊邻里增进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也是一个确认文化身份 (cultural identity) 和学习机会。

茹: 更同香港文化和社会传统连接,戏棚是一个开放象徵,我们今次做戏棚时,也会着重究竟以前戏棚有什麽东西吃,尽量营造周遭的气氛。

戏棚爱爆肚?

吴: 对!有一次我和一群外国人去白沙湾看「凤阁恩仇未了情」,中间有一段gimmicks,演员突然说了两句英文,即兴爆肚。

茹: 我相信这是广东戏才有的一个香港粤剧的主要特色,同观众互动性好强,戏棚保留轻松气氛。

吴: 他们(外国人)看完也觉得很有趣,虽然这种形式多数只会在戏棚出现,可能与正规剧场不同,但一方面可以娱人娱神,也可让戏班演员发挥他们的特色。

阮: 我记得入行时,戏行正如日中天。日日有戏睇,每个星期都有新戏开。

茹: 当年粤剧是大众主要娱乐,就像今天的电影和流行音乐。

阮: 我知到当时最贵的飞要八元九角,票价多有零头,因为有税,但後来我也试过用四角看电影。

茹: 其实我也担心下一代观众究竟在哪儿? 很多现在的粤剧迷,现时大约五丶六十岁,儿时跟父母看过棚戏,中间可能听开Beatles,最终又回来重拾童年回忆,但现持没有戏棚的一代,看的都是红伶明星的粤语长片。

吴: 我的看法比较乐观。最重要的是有高质素的节目。我有一个住北角的学生,未识粤剧前对新光戏院没有感觉,但学唱做念打後便觉得新光戏院关闭实在可惜,我觉得他们有认知便会有认同。

茹: 其实不一定只有古巨基丶容祖儿演唱会大卖。最近龙剑笙丶梅雪诗的廿五场演场会半小时便售罄,我希望西九大戏棚也不相伯仲,我希望这个戏棚活动可以年年都做,而且越做越好。今天很多谢两位嘉宾接受访问,新年再见。


Next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