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专题
 
谈天说艺 : 马逢国  
西九管理局董事局兼表演艺术及博物馆委员会成员马逢国为资深电影制作及发行人。他曾任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亦是全国人大代表。谈到推动香港文化艺术的愿景,马逢国有很多独到的看法。

exhibition
第二届校园艺术大使嘉许礼。
问: 你在哪时开始接触文化艺术?

马: 我三丶四岁时已开始跟祖母到戏院看大戏,但当然不知艺术为何物,直至中小学时跟爸爸或老师到大会堂听音乐会,才开始接触艺术,爸爸和哥哥间中亦会带我去看画展和电影。在理工学院念书时,我当上学生会的文娱康乐干事,不单积极参与合唱团丶摄影学会和学土风舞,还举办联校音乐会丶话剧节和电影放映会等文娱活动。

问: 这些经验都有助你日後的电影制作事业?

马: 毕业後加入了银都机构从事电影发行及制作,理念是制作一些写实而有艺术质量的电影,如「庙街皇后」丶「半边人」丶「笼民」丶「飞越黄昏」和「秋菊打官司」等,这些都是得奖作品。後来我创办了寰亚集团,第一部制作便是由舞台剧改编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在制作「野兽刑警」後我便参选了临时立法会,开展了我的从政生涯。

问: 为何毕业後会选择加入电影业?

马: 我认为电影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媒体和艺术,娱乐大众之馀,我亦希望能透过电影带出正面的讯息,间接影响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exhibition
饶宗颐文化馆开幕。
问: 最近看过令你印象深刻的电影吗?

马: 刻划人性的「桃姐」和「岁月神偷」都是我近年喜欢的电影。不单人权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敬老包容等传统价值都是我们社会应有的核心价值。不论是恐怖片或动作片,只要是能带出正面讯息的电影我都会欣赏,但近年公务繁忙,已没有太多时间到戏院看电影了。

问: 你认为西九文化区肩负着甚麽使命?

马: 我认为香港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西九文化区,它只是一个关键枢纽,令更多文化艺术能在这里展现和活动,从而带动香港丶甚至南中国的整体文化生态和氛围。虽然西九项目已磋跎了十年,但也看到它对社会的影响,如地产发展商近年开始愿意投放资源开拓文化艺术,对艺术界有正面的影响,如项目可以早点落实,相信效果会更佳。

问:你认为西九文化区有甚麽挑战?

马: 我认为文化产业对香港十分重要,在八丶九十年代没有政府干预下,香港既有人才又有市场需求,电影丶音乐丶电视和设计都曾经有过辉煌的日子。但二千年後,邻近地区如韩国和中国内地均逐渐开放,锐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我们主要竞争对手。香港现时投放其公共财政约百分之一在文化产业发展和服务上,这并不包括如西九等单一项目的投入,这其实已不算少,但政府文化政策的不协调,令效果备受质疑。西九必须摆脱政府的管治模式,以更多的弹性和空间来摆脱其他如土地政策和管理模式的制约,这会是西九的重大挑战。

exhibition
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成立典礼。
问: 面对外来的竞争,我们应该如何增值自己?

马: 首先要提升市民质素,透过参与文化活动学懂欣赏丶尊重和评论他人的意见,间接亦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质素。另外要凝聚社会力量,增加香港的城市魅力,让香港人对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最後当然是提升本地艺术家的水平和能力,透过文化交流提升香港的国际形象。西九令香港的文化活动空间倍增,而且非常集中和先进,要维持及必须提供有水准的内容,政府要借助西九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更多游客,才能带动整体经济。

问: 你认为政府在文化艺术发展方面应扮演甚麽角色?

马: 政府的角色应是引领民间透过讨论凝聚共识,然後再去执行,政府和民间应站在同一阵线而不是对着干,当然善意的批评是有助改进。现在文化界主要看重自己的艺团或界别的利益,较少会从整个社会路向的角度出发,但现在的趋向是,发声越多的便能争取到越多的资源,我们需要社会的共识才能扭转这个不健康的现象。

问: 你在文化艺术界的下一个里程碑是甚麽?

马: 现在我不需要为生活而工作,把所有时间和精神都投放在我认为有意义的公职上。 我认为本地的体坛盛事如七人榄球赛和渣打马拉松都可以办得更好,运动员亦应有更好的出路,因此我将会认真考虑参选立法会体育丶演艺及文化出版界的功能组别议席,希望能积极进取地发挥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和体育界的正能量。
 
space
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