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題
 
「學」、「做」策展人
陳朗晴
 
去年聖誕節前收到獲選參加M+「十週學習計劃」的通知後,我有幸獲得這次難得的機會,探索當一個所謂「策展人」,除了過往香港典型「做出來」那種模式之外,能否從這群曾接受專業學術訓練、有豐富本地和外國策展經驗的策展人當中偷師,了解在香港這片缺乏策展培訓(以及有關策展的研究和討論)的地域裡,能夠如何再出發,探索一條更清晰的前路。

exhibition
陳朗晴 (前排中),方嘉愛 (右) 和余迪文 (右二) 三名學員參與大戲棚計劃。
因為M+的展覽項目已如火如荼,我和另外兩位「學員」於年初一上任,已立刻投入策展團隊的工作,除了協助籌備於農曆新年期間舉行的「大戲棚」展覽之外,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可算是協助 Mobile M+ 展覽尋找展出場地。由於這種「游擊式」的展覽模式(特別是公共機構主辦)在香港較為少見,故此當我們在九龍各區找尋鋪位、公共空間等等具「發展潛力」的場地時,遇到不少困難;到後來與政府機構申請各樣牌照、向區議會爭取支持等等 ,我們與M+的策展人一同「邊做邊學」,摸索在香港籌劃當代藝術展覽的種種挑戰、限制和契機。

在M+這個仍處於雛形階段的博物館工作,有趣的除了是「做」的部份之外,「學」的部份亦不可少。除了學習與來自不同國家的「聯合國」M+團隊溝通之外,亦因為M+將來涉獵視覺藝術、設計、動態影像、流行文化等多重範疇,M+的策展人亦有不同的學術背景、專長和洞見,使工作於這小小團隊之中,能夠不斷迎接思想和視野上的衝擊。從原本十星期的學習計劃,到後來獲延長至差不多半年在M+工作的日子,我們三人都驚訝在這裡的時間好像過得特別快。通過李立偉博士(Lars Nittve)與策展團隊為我們安排的工作坊,藉著他們的指導與提醒,讓我們看到策展領域之廣闊,鼓勵我們去尋索最熱愛的範圍,並朝著那方向堅持努力。

感謝M+ 讓我、Solomon 和 Mia 三位來自截然不同的背景、過往在本地藝術界參與的崗位各異的學員在這平台一同工作和學習,各自發揮所長。在公在私的互動與交流,逐漸建立一份互相欣賞補足的合作關係,讓我在M+的日子,成為 (資歷尚淺的) 職業生涯中最快樂的回憶。

 
space
上頁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