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題
 
談天說藝 : 馬逢國  
西九管理局董事局兼表演藝術及博物館委員會成員馬逢國為資深電影製作及發行人。他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亦是全國人大代表。談到推動香港文化藝術的願景,馬逢國有很多獨到的看法。

exhibition
第二屆校園藝術大使嘉許禮。
問: 你在哪時開始接觸文化藝術?

馬: 我三、四歲時已開始跟祖母到戲院看大戲,但當然不知藝術為何物,直至中小學時跟爸爸或老師到大會堂聽音樂會,才開始接觸藝術,爸爸和哥哥間中亦會帶我去看畫展和電影。在理工學院唸書時,我當上學生會的文娛康樂幹事,不單積極參與合唱團、攝影學會和學土風舞,還舉辦聯校音樂會、話劇節和電影放映會等文娛活動。

問: 這些經驗都有助你日後的電影製作事業?

馬: 畢業後加入了銀都機構從事電影發行及製作,理念是製作一些寫實而有藝術質量的電影,如「廟街皇后」、「半邊人」、「籠民」、「飛越黃昏」和「秋菊打官司」等,這些都是得獎作品。後來我創辦了寰亞集團,第一部製作便是由舞台劇改編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在製作「野獸刑警」後我便參選了臨時立法會,開展了我的從政生涯。

問: 為何畢業後會選擇加入電影業?

馬: 我認為電影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媒體和藝術,娛樂大眾之餘,我亦希望能透過電影帶出正面的訊息,間接影響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觀。

exhibition
饒宗頤文化館開幕。
問: 最近看過令你印象深刻的電影嗎?

馬: 刻劃人性的「桃姐」和「歲月神偷」都是我近年喜歡的電影。不單人權自由,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敬老包容等傳統價值都是我們社會應有的核心價值。不論是恐怖片或動作片,只要是能帶出正面訊息的電影我都會欣賞,但近年公務繁忙,已沒有太多時間到戲院看電影了。

問: 你認為西九文化區肩負著甚麼使命?

馬: 我認為香港需要的不只是一個西九文化區,它只是一個關鍵樞紐,令更多文化藝術能在這裡展現和活動,從而帶動香港、甚至南中國的整體文化生態和氛圍。雖然西九項目已磋跎了十年,但也看到它對社會的影響,如地產發展商近年開始願意投放資源開拓文化藝術,對藝術界有正面的影響,如項目可以早點落實,相信效果會更佳。

問:你認為西九文化區有甚麼挑戰?

馬: 我認為文化產業對香港十分重要,在八、九十年代沒有政府干預下,香港既有人才又有市場需求,電影、音樂、電視和設計都曾經有過輝煌的日子。但二千年後,鄰近地區如韓國和中國內地均逐漸開放,銳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我們主要競爭對手。香港現時投放其公共財政約百分之一在文化產業發展和服務上,這並不包括如西九等單一項目的投入,這其實已不算少,但政府文化政策的不協調,令效果備受質疑。西九必須擺脫政府的管治模式,以更多的彈性和空間來擺脫其他如土地政策和管理模式的制約,這會是西九的重大挑戰。

exhibition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成立典禮。
問: 面對外來的競爭,我們應該如何增值自己?

馬: 首先要提升市民質素,透過參與文化活動學懂欣賞、尊重和評論他人的意見,間接亦豐富了市民的生活質素。另外要凝聚社會力量,增加香港的城市魅力,讓香港人對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最後當然是提升本地藝術家的水平和能力,透過文化交流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西九令香港的文化活動空間倍增,而且非常集中和先進,要維持及必須提供有水準的內容,政府要借助西九增加就業機會,吸引更多遊客,才能帶動整體經濟。

問: 你認為政府在文化藝術發展方面應扮演甚麼角色?

馬: 政府的角色應是引領民間透過討論凝聚共識,然後再去執行,政府和民間應站在同一陣線而不是對著幹,當然善意的批評是有助改進。現在文化界主要看重自己的藝團或界別的利益,較少會從整個社會路向的角度出發,但現在的趨向是,發聲越多的便能爭取到越多的資源,我們需要社會的共識才能扭轉這個不健康的現象。

問: 你在文化藝術界的下一個里程碑是甚麼?

馬: 現在我不需要為生活而工作,把所有時間和精神都投放在我認為有意義的公職上。 我認為本地的體壇盛事如七人欖球賽和渣打馬拉松都可以辦得更好,運動員亦應有更好的出路,因此我將會認真考慮參選立法會體育、演藝及文化出版界的功能组别議席,希望能積極進取地發揮藝術文化創意產業和體育界的正能量。
 
space
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