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space
space
談天說藝: 羅仲榮

exhibition如果羅仲榮先生願意卸下西裝,拿起鉛筆,他應該像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多於生意人。

我們西九這位董事局成員兼博物館委員會主席原來自小已對藝術充滿興趣,縱使要打理家族知名的電池生意,也沒有放棄對藝術的熱誠從他大學時修讀的科目,至現時的公職及家中的收藏品,都証明了他對文化藝術的堅持從未間斷。

: 你在哪時首次接觸藝術?

答: 我想是在德仁書院唸小學時上美術科畫水彩及鉛筆畫,偶然也會有作品被老師貼堂。當時我十分喜愛畫畫,甚至希望長大後當藝術家,但那個年代的家長都認為當藝術家是不能糊口的,於是我便稍為妥協,跑到美國的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修讀工業設計,工業是和家族生意有關,而設計則能滿足我對藝術的興趣。

: 那麼畫是否你最喜愛的一種藝術?

答: 不只是畫,正確來說應是視覺藝術,我也喜歡欣賞雕塑品及攝影。現在我已甚少畫畫,畫的都是工作上的設計圖。我一直都喜歡攝影,放假時會去一些風景怡人的地方影相,我也喜歡影人像,但不是posed shot (擺姿勢的照片)而是candid shot (寫實照)。

:你喜歡逛博物館嗎?

答: 哈哈,加入西九後我別無選擇必須多逛博物館了。其實我最常到的是拍賣行和畫廊,因為我本身是一個國畫收藏家,曾經有一段狂熱時期,無論任何地方有國畫拍賣我也會去,走遍中國、台灣、新加坡和紐約等地。

: 誰是你的心水國畫大師?

答: 我收藏的大多是二十世紀的水墨畫,通常是看作品的質素多於哪位畫家。近年較欣賞齊白石及本地的呂壽琨。

: 你從何時開始成為收藏家?

答: 出來工作以後便想買藝術品,起初沒錢時便買齊白石和吳昌碩的木板水印,之後便嘗試學習買真跡,也交了不少學費呢! 但近年已少買了很多,因為實在不習慣新的價錢。

: 你喜歡把藏品放在哪裡?

答: 有的放在家中、有的放在辦公室,不會經常欣賞的便會放在拍賣行的貯藏庫。放在辦公室的多是本地藝術家如呂壽琨、靳棣強和顧媚的作品。

: 家人有沒有被你對藝術的熱誠影響?

答: 或多或少也有吧! 我的兒子是讀建築,女兒初期讀工程,後來修讀Communication Design (傳訊設計) ,太太也會和我一起欣賞國畫。

exhibition: 你是否都喜歡在生意業務上注入藝術元素?

答: 我認為不應太刻意,把產品的設計做好是理所當然的,如每件產品都刻意加入藝術元素便會overdone (過火)。 例如近年金山旗下一間造喇叭的子公司KEF曾與多位國際知名設計師推出特別版的產品,如Ross Lovegrove、陳秉鵬(Eric Chan)和盧志榮,後兩者都是揚名海外的本地設計師。我也想注入更多藝術元素於理工大學的Hotel ICON,但必須適可而止,任何事物也應以其功能為先,藝術元素不能喧賓奪主。

: Hotel ICON內有很多藝術品,可以介紹一下嗎?

答: Hotel ICON的理念是有策略地應用設計和展示香港頂尖設計師及藝術家的作品,除了Patrick Blanc設計的Vertical Garden (直立式花園) 和Conrad設計的兩間餐廳外,其餘全是本地創作:嚴迅奇的建築、林偉而的室內設計、關永權的燈光、鄭兆良設計的制服、洪強設計的電梯幕牆、譚燕玉設計的套房和李永銓的 corporate identity(企業身分),酒店內很多藝術品是理工大學的教授、舊生和學生的作品。

: 有沒有看過一些令你印象難忘的展覽?

答: 難忘的有數年前香港藝術館舉辦的呂壽琨展,還有十多年前於華盛頓Sackler Gallery的張大千展,和大英博物館的吳冠中展。我希望將來西九的M+能多舉辦這類展覽,不用靠外國的博物館來推廣如此重要的中國藝術家。

: 你也喜歡欣賞表演藝術嗎?

答: 我喜歡看音樂劇,「歌聲魅影」是我的最愛,在世界各地如香港、倫敦、紐約、維也納和澳洲也看過,共看了十次以上呢!去年在杭州看的「印象西湖」也很好,張藝謀十分懂得運用現場的環境和景色作為背景幕。數年前我在Verona (維羅納) 看戶外的Aida (阿依達) 亦令我印象深刻。

: 你享受如此繁忙的公務嗎?

答: 我的公職挺多元化的。早期的都和工業有關,如工業總會和貿易發展局,接著當了九年科技園主席,後來年紀漸大便可選一些貼近自己的興趣來做,在理工大學的設計學院當顧問委員會主席,亦當了六年校董會主席, 亦是香港設計中心的董事會主席,花了不少時間去辦每年十二月舉行的設計營商週,現在更加入了西九,和自己行業有關的反而少做了。

: 你為何會加入西九董事局?

答: 數年前政府行政會議正討論西九應否推倒重來,可能我多口,說西九應推倒重來,便被許仕仁捉了加入西九幫手了。(笑)

: 於是你便選擇了當博物館小組的召集人?

答: 不是我選的,而是被點名加入。可能大家知道我是一位藝術品收藏家,間中會有博物館向我借藏品或贊助展覽,逐漸便建立起一些博物館的人脈。

: 你認為五年後的M+會是怎樣?

答: 我希望M+會是一座概念一新的建築物,但硬件不是最重要,內容才是最重要的。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我希望M+不單是一個傳統的博物館,更是一個推動亞洲藝術的重要文化機構,除了中國香港的文化藝術外,在這裡更可看到亞洲其他地方的文化精髓。M+展示的視覺文化更包括設計、流行文化、活動影像和建築,希望將來會有更多crossover (交叉合作) 的活動。

: 發展M+大的挑戰是甚麼?

答: 香港人始終沒有很強烈參觀博物館的文化,因此培養觀眾群會是一個重大的挑戰。但這不是單靠M+可以做到,興趣是要從小開始培養,社會的教育制度也得配合。博物館不應再被動地處於一個地點,有了良好的硬件和內容便等人來參觀,隨著電子媒體越趨發達,我們應主動伸延至社區,才能貼近大眾的需要。

1

 

Next Next